“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法《易》中阴阳、动静之理,而运动作势,纯任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邵子观物篇云:“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则是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也”。 所以,练太极拳,一动一静,均合至理。静,与动一样重要,即定式的静跟动势同样重要。定式是定,是静止,是停顿,是前一式动作结束,后一动作尚未开始,是前一动作与后一动作的“交接点”。由动至静,由静生动,似动非静,亦静亦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太极。练功达到无极是手段,自然而然的阳生,才是目的。许多人练拳时并不认识定式的重要,往往在“连绵不断”的动作中一滑而过,因而难以达到练拳应有的效果。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起势前还有一个预备势,这亦是一个定式,让练拳人的心先静下来,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先进入无极状态,然后由静生动,从无极生有极,进入太极状态,于是开始动作。许多人练拳往往“开门见山”,刚站好就动手练拳,不注意从无极生有极的太极过程。杨公澄甫曾指出:“人每于此姿势容易忽略殊不知无论练法用法俱不得脱此望阅者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最后的收势(合太极)亦是定式,从运动到停止,由动极而生静,与预备式是同一道理,练拳者都不应该忽视的。 “故习太极拳者,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此,徒劳无益也。” “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至理”。
练整套拳是动功,定式是动中的静。“动中求静”自然有许多内容,初学者不妨先将定式做到位。冯志强老师指出:“每到一个式子的定式时,要沉肩坠肘一次,调整气息,使内气归于丹田。这就是一次放松。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式子。每一个式子都要这样开合起落,使气血从丹田出发,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在动作的外形上都要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这其实是把太极拳当作活步桩功进行练习,活桩慢练,才能出功夫。……总之,太极拳的放松没有什么玄虚的,只要从容不迫,一个式子接着一个式子地慢慢练习,每一个式子都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使内气达于四梢,归于丹田,久而久之,就做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以上所述,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要求,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冯老师的指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真是金玉良言。到每一个定式时,要沉肩坠肘一次,调整气息,使内气归于丹田。这不仅仅是一次放松,而且是走近内功的重要一步。这个观点大家一定乐于接受。但是,要说静与动同样重要,在练每一定式时要有个数秒的停顿,这一观点,并不是所有的习拳者都会接受。因为,大家习拳之初就把《太极拳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其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记得很牢,一听到定式时要有所停顿(注意,是指形体动作的停顿,不是意的停顿,否则是无法讨论的)便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难以接受。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生生不已。”“人之作用,有动有静。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整套拳是个太极,整套拳之中的每一个式子也都是一个个小太极。从单个式子而论,一个式子结束便是定式,便是停顿。从整套拳来说,一个个定式链接起来,既断又连,如链条,一个式子接着一个式子,滔滔不绝,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海,无有断续。 比如我们的心脏跳个不停,也可以用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来形容。我们的心脏在每一次跳动之后,不是有个小小的停顿吗?而且一分钟内就有好几十个小停顿,这才会有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跳动,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太极。如果我们的心脏跳了一下之后不肯有个小停顿,正如停了之后不肯再跳一样,人肯定要进医院去的。我们练拳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练的八五式、八八式,或者其它式,这几十个动作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海,但中间有几十个定式,即几十次的小停顿在内,这些小停顿同样推动着拳势滔滔不绝的向前运动。吴图南说太极十三势,一名长拳“八十势,必须一势用成,再用一势。久之,自能自始至终,俨然一势,相继不断,滔滔不绝也”。 练拳的时候,定式时形体要略为停顿,各个定式停顿的时间不尽相等。定式形的停顿,意的不停顿,即所谓“形停意不停”“劲断意不断”。初学者在定式时停顿的一瞬间(数秒钟)之中,可以调整气息、沉肩坠肘一次。在意念上可以“小结”上一式子的动作做得是否到位;考虑下一式子的动作如何开始,等等,意念上是停不下来的。对于高层次的练家,数秒之间,意念上活动的内容更深,更是形停意不停了。总之,定式的时候,形和劲还是要断一断、停一停的。这一停(定)便是动极而静,由阳而转化为阴的阶段。如果定式停顿数秒至十秒钟,便可加速此静止到阴极,阴极生阳动,即以此阳动,带动下一式子姿势的操作。由于静极生阳动,此阳动使下一式子的气脉运行得更自然合理,练功的效果便较理想,而长期积累阳气,便可使身体得到理想的改善。因此,定式做到位了才有利于长功。
关于定式的停顿,我现在有了这些粗浅的认识,但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多年:整套拳是连贯运动的,为何会有“定式”?定式是不是一种停顿?停顿多长?停顿起什么作用?即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并不多见,有些名家即使谈起,也只是点到为止,云遮雾罩,很不解“渴”。如果练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明师指点,没有正确理论指导,这样练拳总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有较满意的提高。 在我困惑之际,拳友胡开宸先生向我推荐黄汉立著《易学与气功》,读后,使我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这书印数不多,相信会有不少拳友没有读过,我就将有关的三段文字抄录如下,让诸位朋友一同品尝,一起来研究。
由于头为阳为乾,腹为阴为坤;而且背为阳,前身为阴,再加上手足三阴经脉都经腹部,所以腹部是群阴聚集的地方,练功略加人为的努力,便很容易使阴发展至极限,之后,便会自动进入太极状态,而产生真阳,但须知练功初阶,由于本身的“阴”层次不高,所以进入太极的层次也不高,由不高的太极“静极而动”所产生的真阳,层次自然不高。但在利用督脉练阳上升到乾顶,使此真阳发展到极限,进入太极状态,使太极动极而静产生真阴。由于这时太极的层次高于练功前,产生真阴的层次便也略高了;而此真阴,在循任脉下降,凝结群阳,回归到腹部下丹田时,再进入太极动极而静的状态,由于这次的太极层次是由比较高一些的真阴真阳混合,所以层次便较高,产生的真阳,便较练功之初所产生的真阳高一层次。产生了较高的真阳,便可借大生之德,推动全身的生化功能,使其生命力较前更旺盛了。
传统的动功,其实亦应该在练功时回到太极去。动功的太极,便是每一姿式的定式,亦即该式动作全部完成的时候。练到定式后,停止数秒至十秒钟。这便是由动而静,由阳而转化为阴的阶段。本来定式已是该式子的终结,已是由动而静的了,如果加上停止数秒至十秒钟,便可加速此静止到阴极,阴极生阳动,即以此阳动,带动下一式子姿势的操作。由于静极生阳动,此阳动使下一式子的气脉运行得更自然合理,练功的效果便较理想,而长期积累阳气,便可使身体得到理想的改善了。
最后,在内家拳术之中,最为今天人类所熟悉的,恐怕是太极拳了。既然此拳以太极命名,便应以太极为拳理的根据才对。由于一般人误解《太极拳谱·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河),滔滔不绝也”的意思,所以练习时并无停顿之处。衡以静极是太极之义,殊不合理!所以也应该像动功那样,到了定式时略为停顿才合理。从气功的观点来说,定式静极生动,其力来自先天,先天之力,其杀伤力自较后天之力为大;况且此种由阴静所生的阳,亦可补充改善身体、增进功力。换言之,拳式是“拳”,定式停顿是“功”。传统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练拳的人,必须练习某一种气功或内功来配合,才能使功力提高,否则拳式子虽妙,手脚无劲,就是打人,也没有杀伤力,这便是到老一场空了。太极拳如果能在练拳时,配合回归到太极去,则练拳时便已在练功,便不需要再练其它内功了。再从养生的观点来看,练习太极拳,配合静极生真阳,则真阳可使身体的生化功能得到激发,便可以达到延长寿命,治疗慢性病的良好效果了。 201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