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中的心,乃指大脑;意即意识、思维,“心有所感,意必至动”。心与意二者不能分离。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再具体的说,就是相合的部位左右相对,气力一致,如左手与右脚合,右手与左脚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肘与左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概括地说,就是上与下合,左与右合,前与后合。六合心意,互为联系,结为一起,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穿心意。
一、要则
无论练功、练拳,首先必须知道人体之三节、四梢、五行、脉络和身法。理解了这些项目的意义,才能练好功夫。兹分述如下:
1.三节:三节是指人身各部位分节而言。这三节从全身来说,总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而这三节中又各分为梢节、中节、根节三节,三三共为九节。
这九节必须合而为一,与六合中的内三合、外三合,完全一致。这九种合一,也叫“相合一气”或 “和合一气”。也就是练功时必须气贯全身各节,精神贯一。
除了三节中的九节之外,还必须知道这九节之窍,在练功时哪节运动,以意想窍,即可使骨节松开而气通。这九节的窍是:中(身)节三窍:上丹田为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窍,下丹田为根节窍。梢(臂)节三窍:肩井是根节窍,曲池是中(肘)节窍,劳宫是梢(手)节窍。根(腿)节三窍:环跳是根(胯)节窍,阳陵泉是中(膝)节窍,涌泉是梢(脚)节窍。这九窍中前三窍为主窍,是总管全身练法的三窍(也可说是身法三窍),即上丹田练手法,中丹田练身法,下丹田练步法。后六窍各管本节并相互连贯。练功时的运用方法,概括地说,哪节(指总的三节)运动,意由其主窍出发通达相关各节,气即随之而到,骨节开放,气就通行。具体地讲,譬如自发运动时,重点在上肢动作,那就要意守丹田,并由上丹田出发,经左右肩井、曲池到劳宫,再复返上丹田,守一会再想两臂之各窍,意到气到。如是反复传运,越练越劲大。如果重点转到腿上,意即转守下丹田,并由下丹田出发经环跳、阳陵泉到涌泉,亦反复传运。如果重点转为身躯运动,则静守中丹田。总之,在运动的过程中,身躯与四肢大都是相互配合,但必须善于选择重点,以便运气(也叫贯气)。换句话说,就是练功时要分清某一姿势动作,以哪节运动为主,哪节是配合。
在运动起来以后,其要点不外乎起、随、追三字。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如臂动,身随,腿追;手动,肘随、肩追;脚动,膝随,胯追。必须周身上、中、下一气贯注,这样,在练功时才不至于有长短、曲直、俯仰的毛病。
2. 四梢:四梢就是人身的四个末梢,即发(指毛孔)、指(手指,足趾之筋)、舌、齿。发为血梢,指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四梢能一齐发动起来,才是内功真正练得有了功夫。四梢齐发的具体表现是:发欲冲冠,指欲透骨,舌欲催齿,牙欲断金。除此之外,心、胆(力)、气必须在内配合,心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四梢即齐发动,胆力能稳定,而五行必和。《拳谱》说:“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恨,如龙之警,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手随声落,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齐则鬼神惊。”这就是说四梢能发动,完全是练气功有了功夫时内劲在发动的表现。
3.五行:五行内对人之脏腑,外应人之五官。“心属火,心动火焰升;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动急似箭;肺属金,肺动陈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说明五行存于内脏各经络,练功时,气在各经络之发动,表现于肢体动作之不同情况。如气发动于心经,表现在肢体为怒气如火焰之高升,而不能制熄;气发动于脾经,则体力之攻劲大;气发于肝经,动作急促如同射箭;气发于肺经,身体动作之响声似雷鸣一般;气发于肾经,其动作之快如同风行。
“眼通肝属木,耳通肾属水,鼻通肺属金,口通脾属土,舌通心属火”。说明五行应用于人之五官。在练功时必须肾起心落,水升火降,精向上行,以调和五行。“要得真法在用心,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舌合多一精,心与口合多一吻,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意合多一艺,心与气合多一攻。”总起来说,就是练功时必须五行分明。
4.脉络:这里所说的脉络,是周身脉络,即人之身躯一周的脉络,前为任脉,后为督脉,不包括全身所有的脉络。任脉起于承浆(下唇下之凹处)直至阴前高骨处,督脉由尾闾直上经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鼻下正中处),任、督二脉之起止点,上被嘴,下被肛门所隔断而未能相连,通过气功,能使任督两脉接通,可使周身气行滚滚,血脉通畅。
5.身法:在拳术方面最重视身法。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要为了保健,虽不必严格讲究身法,但对有关基本身法,还是应该知道的。主要是:要塌腰,便于阳气从督脉上升;要抱肩(往后抱)、束胯、弓背、凹胸,这是随塌腰而必须具备的身势;要呼吸自然,使气顺任脉而下降;要有用顶劲,即头向上顶,舌顶上颚,手心外顶;要提气,是指提内气,并随之提肛。总起来说,一举一动必须有抱肩、束胯与内外三合。
二、方法
六合心意拳,按其特点总称有四把之势。这四把是:鹰抓,双手如同老鹰抓东西之势,拳中大部分姿势都有鹰抓,故有“把把不离鹰抓”的说法;鸡行,练拳时凡迈步前进,双腿必在一条线上,如同鸡走路一样,步步不离此势;熊膀,专取熊用膀力之势;双把,是指练单双掌而言。另外,身体的姿势又分两种练法:前六势硬手,后六势软手;前后廿四散手,即前十二势硬手,后十二势软手。就其各种姿势的特点,又有全身十二形象:1;鹰劲视下属阴,2;熊劲望高属阳(熊的力气放于膀背,常以低望高之势),3;手似药箭,4;身比弓,5;消息全凭后脚蹬,6;把把似鹰捉,7;步步似鸡行,8;收纵似猛虎扑人,9;转侧似蛟龙,10;乌牛摆头,11;猩猩竖身,猿之纵灵,12;野猫缩颈。
以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内容。其中有关拳术的内容略而不述,演练六合心意拳内功主有是四把及丹田功两项,兹先将丹田功练法介绍如下:
一;丹田功:练六合心意拳,全在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所以,必须在练内功的基础上去练外功(拳术)。练六合心意拳内功,同样如此。一般地在练治疗功之后,特别是练好站桩功中的三体式之后,才能演练。
丹田功有七种,即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开丹田、逞丹田、养丹田等。这七种互为结合,不能严格分开。
无论练哪一种,开始站立,两脚与肩平,先行入静。(古人称定心。并说:“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乃神{即意}气相通,万象归根,合成一气。)入静以后,先在周身运气(也叫贯气)。运气的方法是:两眼闭上,视力集中于祖窍(古人称眼与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视,至顖门与意合一这叫心与意合。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此时两手随之下按,两膝微屈而稍下蹲。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阴气下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腿身亦随之而起,恢复原状。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此而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过尾闾,同时要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并提肛),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指的是丹田之气不是呼吸闭气)。然后静守丹田,准备进行要练之丹田功。
1;竖丹田:按上法运气毕(或静守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随气之上行而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外)。升到不能再升时,手随意气之由上丹田下降至中丹田而下落,降时手用抓劲。单双手升降或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均可,练单手时左右手替换升降。无论练单手或双手,当升起时身体直立,当降落时身体稍下蹲,如骑马势。丹田与手之起落升降,反复练之,不拘次数。
2;搂丹田:搂丹田是当意气回到中丹田时,手亦随之而回。回时钩手指如拳状用搂劲。其搂法是:从上往下搂,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或从前面向回搂均可。
练上往下搂,可和竖丹相结合而练。意气与手升起时为竖,降落为搂,身亦下蹲。与练竖丹田不同的地方,就是手要搂至中丹田前。左右直搂,转圈搂,从前面往回搂,身躯皆下蹲为骑马势,气伏于丹田不动,出手如刀枪(直而硬),回手似钩干(即用钩劲)。练时上下、左右、前后可随意变化,不受次序限制,亦不拘次数。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不动,身为骑马势;以意导气降到下丹田和涌泉,身不蹲,手掌向下随之而下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复升至中丹田,手亦随之抓力而上起,身复原。单手单脚练或双手双脚练均可。单手脚的练法是:如以意引气经下丹田顺左腿达涌泉,身下蹲,左手随之向下按劲,左脚踏实,为阴;右手虚放胸前,右腿虚立,为阳。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左右换练,方法相同。
双手脚练法是:以意旨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达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方或左侧右侧而下按均可,身皆下蹲,气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气与身、手、脚即升起,意气上升及中丹田时,双手以抓力提起,身躯上升为骑马势,一上一下全以意气带动,如是反复进行,不拘次数。
4;闸丹田与开丹田:闸丹田与开丹田的练法是前后连接的,全是练内气的功夫。按运气法进行毕,以心意将气收回丹田,只能往里收不能放出,如同关住水闸一样,将水蓄住不动,如古书上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这就叫闸丹田,也是聚气和伏气。将闸伏于丹田之气,用意向四肢和周身散发,这就是开丹田,是将丹田之气开发于全身(但不是开发而散于体外,这也叫运气。这样静守一会,以意将气贯满全身,就会自发的运动起来。
5;逞丹田:逞丹田是练上述功夫的结果,不是一种单练方法。由于按法久练上述功夫,丹田之气越足,周身的气力就越大,在练功发动起来以后,如同生龙活虎,体力日渐增长,体格自会健壮。
6;养丹田:养丹田是练功达到静动自如程度后,静守丹田以练养内气,也不是一种单练方法。古人说:“气为力之本,有形者为姿势,无形者为气功,二者必备,否则无用。”说明真正练好拳功,必须练气功(内功),否则,单以体力和后天气来练拳,不会真正练好拳术。因此,养丹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夫。
二;四把:四把是六合心意拳的基本姿势。如前所述,凡属出手、回手都具鹰抓之势;迈步、回步都具鸡行之势;用膀要具熊膀;练单双掌必具四把。
1;鹰抓:鹰抓分上、下两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回手势。练此势用的是内劲,亦即意气之劲,并非肢体之力。练上势时,双手齐出,单掌独上,即两臂肘屈肘并起,右(或左)手伸出过头,左手(或右手)指梢伸至与眉尖齐,左(右)脚踏实于地,右(左)脚尖虚悬,实者为阴,虚者为阳,两手脚阴阳相符,身似坐而上揍,面微仰上视,以意引气由中丹田起升至上丹田,好象上有一“环”而欲抓之势;当手己似抓住此“环”,即双手紧握而下,象似将“环”抓下。
抓下时,双拳并靠一起胸前,双肘并力而下收,头顶向前,背脊送前(即自向前倾),如欲使督脉上升之意,左脚(或右)前进一步,脚尖用劲而躜踩,膝前弓;后脚心着力而蹬地,两脚成一线如同鸡行,脚、膝、鼻三尖对齐,全身成三角形,同时意气由上丹田经中丹田、下丹田至涌泉。
2;鸡行:在全部六合心意拳中,无论演练哪一式,凡向前进步,必具前弓后蹬之势。即前后脚对成一条线,如同鸡行路的方法。没有单独演练的姿势。
3;熊膀:熊膀是采用熊善用膀力之势,《原谱》说是“膀打一阴反一阳”之法;又谓“肩打一阴反一阳”之势;又名“阴阳膀”。演练时,肩向里扣为阴,肩向前伸为阳。肩向里扣,是为了外射而伏劲,故称之为一阴反一阳。双膀可左右交替演练。具体演练方法是:练左膀,缩身束势,右腿着力,脚踏实于地, 左腿稍向前虚立,脚尖点地,左手随左肩之里扣下插于裆,右臂屈肘,手护胸前,目似前视,中丹田吸气,这是伏势。势定后,接练发势,即随左肩之前射(即向前扛)丹田呼气充实,左腿前进,脚尖躜踩,膝向前弓劲(与脚尖齐),右腿在后蹬直,脚心着力于地,前后两腿成一线,同时左手抬起,护于胸前,右手下至裆前伸出,这叫双手怀内变换,发出时动作最为佳敏、利爽,注意身势要安,步法要稳。练右膀方法与左膀同。左右膀交替换练时,后腿前进变换或前腿退回原地换练均可。交替换练,不拘次数。
4;双把:双把指的是练单、双手掌,是心意拳中的根本拳。开始时要束身缩势,双手由乳际往外推,先左、先右均可。当双手伏于乳前而未推出时,周身盖劲(即一种由内气散发周身的劲),似伏弓之势,这是伏势;推出时如射箭之势,猛而速,这是出势。伏势有熊劲,出势有鹰劲。练伏势时,如果双手先伏于左乳际,其姿势是:右下臂横放胸前,以右手遮左乳,左手护于右手之旁,束身缩势,左腿着力脚踏地,右脚步虚立脚尖抬起,目视前方,伏劲侍出。若双手先伏于右乳际,则左下臂横放胸前,以左手遮右乳,右手护于左手之旁,束身缩势,右腿着力脚踏地,左脚虚立脚尖抬起,余同上。
练出势时,如原伏势是双手伏于左乳际,在发出时,右腿向前进步,脚尖躜踩,膝前弓,左脚在后,脚心着力蹬地,同时左手护于右手腕,随右手掌推出,即右手直立,掌心向前,左手之劲亦传送于右手;若原伏势是双手伏于右乳际,在发出时,左腿向前进步,脚尖躜踩,膝瓣弓,右脚在后,脚心着力蹬地,同时右手护于左手腕,随左手推出,即左手直立,掌心向前,右手之劲亦传送于左手。练双掌方法同,只是发出时,两手掌心一齐向前,从左右或正前方推出均可。一伏一出,交替演练,不拘次数
炼气的阶段和呼吸法 练拳术的人,首要的是炼气,其次才练筋骨肌肉和关节韧性的发达。如果只在拳术形式上追求而不结合炼气的实际,将来拳术恐怕是没有成就的,对祛病、延年益寿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达到上乘。 1.浅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炼气方面,是以呼吸作用为功、以气与力合为用而进行拳术运动的。初学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后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积增大。气壮力大,勇敢过人,这是第一阶段。 2.中等呼吸 当第一阶段有了功夫,然后再练后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气深而藏,气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谓腹式逆呼吸,呼吸时必须带呼声畅气。因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纳新作用,一旦肺气充足肺部扩大,便不能含胸、降气、气沉丹田,而肺细胞的过分膨胀,容易使肺出血,使身体反受其害。所以炼气必须得法,这是第二阶段。 3.先天呼吸 两个阶段呼吸得法,使拳术工、顺、真,再把气故意松开,放至足底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庄子云:“真人之息通于踵。”这是第三阶段的“先天呼吸”,也称“胎呼吸”,是儒道两家追求达到的“大周天”气运全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