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练了数十年的杨式太极拳(八五式),最近,对左打虎式左侧弓步的左脚该向哪个方向迈步,竟犯起迷糊来了。不怕大家笑话,说给大家听听,或许能得到个位老师的指点。
看书本,看周围晨练,打虎式左弓步动作有好几种。右脚落下,左脚随即提起,提起后1,左脚向东北方迈步;2,左脚向北迈步;3,左脚向西北方迈步;4,向西迈步;5,甚至有向西南方迈步的。几种不同的迈步令人迷惑。
祖师杨澄甫1931年版《太极拳使用法》第41 页,“设敌人由左前方用左手打来我将右足落下左足随往左侧提出屈膝坐实……”这里左足迈步的方向只是“左侧”,没有正确标明东西南北的方位。如果敌人在左前方,那么,左脚向“左侧”,即向东北;向北;向西偏北范围内的任何方向迈步,都未尝不可?从右蹬脚一式结束,右脚落下,人基本上面对东偏北,这时的“左侧”大致在北偏西方向,这样分析是否贴切? 而1934年再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P35,修改为“左脚往后踏出”。“往后”的概念似乎有些笼统,“往后”即向西北,西,西南方向,都可以算作“后”。向这范围内任何一点踏出都不算错。祖师爷给的范围太大,几乎大于180度,叫人摸不准方向。
有人说在实战时千变万化,敌人来的方向不同,我迎敌时的方向也就不同,何必一定要搞清楚那个方向。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但每一招式在创立时,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几十个招式贯串起来成为套路,套路也总有相对稳定的程式。变是在熟练以后才能变,变也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去变,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懂规矩,明规矩,化规矩,而后神明规矩。因此没有搞懂就想求变,那是瞎变。杨式太极拳37个招式都可以变,而且每一招都有许多变。 如果大家都强调可以变,你变我变,岂不要“乱套”吗?我是没有本领随便去变与化,只能老老实实一招一招去弄懂、弄明白,只求不打糊涂拳,所以要向明师们请教。
大师傅钟文在《杨式太极拳》P75中说,“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王志远先生《杨式太极拳诠释》P171,“左脚向左前(西稍偏北)斜方迈步,”虽然王先生的“左前”与傅大师的“左后”相反,但括号中标注的“西稍偏北”,还是差不多的。而且王先生的附图173--176,是脸朝东方,左脚是向左后(西偏北)迈步的。赵幼斌先生的《杨式太极拳真传》P94,干脆不谈“前后”,直接写道:“随转体左脚向西北斜方迈出,……”,其实,“西北”与“西,稍偏北”还是有些差别的。奚桂忠老师的《杨式太极拳答问》写得比较详细,P89,“右腿略下蹲,送左脚向西北方向迈步,先以脚跟着地,踏平,膝微弓。” 其它名家著作中描述的也大致如此,即使有些书在文字上有“前”“后”“左侧”“左后”的不同,但基本都认同西稍偏北的方向。而且,迈向西北,当然是左脚在右脚的西北方的位置。不过各书附的拳照不大一致,如有的图左脚放在右脚的西南方。这些不一致的拳照使我产生了困惑。我想不管是谁的拳照,都把它们当做迈向西稍偏北方就是了。
就算是向西稍偏北迈步,第二个问题是左脚什么时候迈出去?杨公说的“右足落下左足随往左侧提出”,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右足落下之时即是左足提出之时(左足提出,该是提起与出步)。赵幼斌先生是“当转身迈步”,“而不是先迈步,再转腰”。庞大明先生《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说得详细些,“当转身迈步时,同时松右腿关节,转身就会自然松活。两臂在随腰左转同时,也相应地向左平移,这样才能做到‘迈步如猫行’和圆转自如,而不是先迈步,再转腰,再转手的机械动作。”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动作:右脚落下,腰胯下沉并左转,左脚提起,随转腰迈步。所以,“向左后(西偏北)斜方迈步,”与“随转体向西北斜方迈步”的说法比较正确,既将迈步的方向说明,又告诉你何时迈步。但是,我又碰到一个问题。有位“是国内外惟一的一位严格遵照杨澄甫定式来传授太极拳的太极名家”,他教的是:“向前迈步”。 前,向前,即身已转向西北后才向前出步,这时转身已经完成。这与“随转腰迈步”是有差别的。“随腰转”是在腰转的开始与过程之中,“向前”迈步须在转腰的结束,时间上是不一致的。这很使我困惑,反复推敲,转好腰后向前迈,技击上的时机、气势与边转边迈不一样。看来自誉为“国内外惟一的一位”名家也不靠谱。
第三个问题是左打虎定式时眼看何方?或面部朝向那儿?我看到的有向东;向东北;向北;向西偏北等等,角度不尽一致。88式太极拳是“视线随转体而移动,然后平视右前方。”“眼随身体左转,最后看右前方。”这右前方是朝向东或东北的。八五式,即传统杨式太极拳与88式太极拳的这动作是不同的。傅大师说:“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这“前”是北?北偏西?还是西偏北?没说清楚,赵幼斌说的是“眼先随左拳,随势定而前视”。我们常看的是杨公的拳照,看上去是面向北了 。傅赵两位老师书中的拳照,是参照杨公的照片手工绘制而成的,画得不准,把头部画得偏向东北了(见傅大师书中图160;赵老师书中图195)。王志远老师说得比较清楚些,“左打虎定势是左足斜向西北,身体西北偏西,眼神平视转移由西南移向西北”。奚桂忠老师说得更精确些:“动作5,腰胯略右转约15度,身躯朝北偏西。”“左打虎定势时,应关顾主手(左贯拳)向前(北偏西)平视,不要转头扭脖子平视东北方。”“眼法:平视北偏西方向。”注意,“北偏西”与“西偏北”角度上是不一样的。写到这里,答案应该有了,不知道你是否赞同? 我的理解:左脚随腰转时向西偏北迈步,两拳作贯拳相合时,腰胯略右回转约15度。这时视线从西南方回转经西北向北偏西的方向平视。因为腰胯向右略微的回转,使两拳上下相对的位置不在左膝之上,转至左膝内侧约一平拳之处。眼睛平视前方自然是北偏西。许多人定式时视线太向西北,两拳相合在左膝之上是不妥的。其毛病出在作左弓步时,腰向左转,在作两拳相贯同时,腰胯并没有向右回转,停留在左膝上方。腰胯略微向右回转,这一小动作往往被许多练家忽视。不回转,两拳相贯时只靠手的力量,没有用上腰劲,技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腰胯向左转后又向右略微一回,如书法之回锋,有弹簧柔中透刚的弹性,是整劲,韵味自然不一样。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这个“左弓步”,自国家版的《太极拳运动》(即俗称88式)中用“左弓步”一说后,以后的著作都沿用“左弓步”一词来表述。太极拳名家胡凯宸认为打虎式定式不该是左弓步,打虎要骑在虎背上,因此,应是偏马步,有点“骑”的意思。我听了不以为然,笑他望文生义,事后仔细想想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打虎式在成拳过程中,是左弓步,但在定式已转变成松胯圆档的“略成斜骑马档式”。“斜骑马档式”与“左弓步”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档势不大一样,两脚受力也不一样。上面我喋喋不休讨论方向、视线等,就是要弄明白定式时两脚应该成什么样的步子。左脚向西偏北迈步后,人转向西偏北,贯拳时腰胯略向右回转,两脚就从左弓步过渡到斜骑马档式。当然,斜骑马档式并不是全马步,这点也要注意的,不要过犹不及。写到这里,我认为奚老师“腰胯略向右转15度”这几个字很可贵,是这一动作的画龙点睛之笔,值得大家一读。最后,要说明的是,“略成斜骑马档式”之说,并不是我标新立异,是祖师杨澄甫在他书中说的,只是大家不大注意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在钻牛角尖。是的,如果只为了养生的目的练太极拳,那么,怎么练都可以,反正只要出来动动手脚,活动筋骨,管它东西南北。但是,我赞成一位太极拳名家的观点,太极拳是文化拳。它不仅是一种拳术,而且还是一种文化,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这个人做事比较粗心马虎,所以我想通过习练太极拳,改造得细心认真些。况且练拳还是中规中矩的好,守规矩方能出规矩,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