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武术是真是假  (2)

中国武术是真是假  (2)

作者:佚名    转贴自:凤凰周刊    点击数:7641


 

  1949年之后,武术在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走上了一段时间截然不同,最后又殊途同归的道路,只不过因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的发展历程较为滞后。

  民国武师多有会道门背景,并与国民党政权关系深厚,1949年后,很多迁到台湾或出走海外。中共建政后,也很重视武术,国家体委把国术正式更名为武术,制定颇多章程规则,逐渐把武术变成套路表演的体育赛事,技击性武术被禁止,民间武林也消失。文革中,武术发展几陷于停顿。

  1980年代初,大陆开始发展散打,与套路武术并驾齐驱。改革开放之初,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热,香港武侠文艺大举进军大陆,在全国掀起一片武侠热、习武热,一直到今天,武校遍布神州大地。以前的各种门派与武术纷纷重现江湖,甚至连金庸等小说中虚构的门派与武术都现身武林,大家立馆招生,讲课授徒,好生热闹。

  而国民党到台湾后,一直没有停止发掘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努力,定期举办不分门派的中华国术世界擂台锦标赛,八卦掌、螳螂拳等今天难得一见的绝技经常同台竞技。不过从当时留下的影像看,比吴公仪的比武并无出彩之处。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相似,都是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即散打)替代。

  目前在台湾,国术馆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此国术馆非彼国术馆,已经不授拳,多改行从事推拿按摩、治疗跌打损伤的业务。国术馆与政府卫生部门的冲突近年不断,国术馆不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并有法律规定,国术馆师傅无开处方看病的权利,否则违法。

  但是,某些国术馆在激烈竞争中,也悄悄打出有祖传秘方能治疑难杂症的旗号,因开药让患者服后致伤残或死亡的事例在台湾常被报出,政府卫生部门严加查封,因此双方关系紧张。

  话再说回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现有的极少的传统武术的实战影像,几乎得不到认同,或说很假,或说不是真的,那么真的传统武术实战又是什么样子?

   【散打的兴起】

  改革开放前,武术技击性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容易被扣上崇尚暴力的帽子。

  梅惠志自小修习传统武术,有一大堆头衔:首任北京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武警北京总队散打队总教练,京港搏击会总教练。他还是大陆散打运动的先驱之一,培养了很多全国散打冠军。

  梅惠志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武术队常出国访问,也为来华访问的外宾表演,有好事的老外就问:那这个能不能实战,可不可以试一下呢?这种提问经常难倒主人家。

  武术技击性的问题,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实战这种新鲜事物,官方认为具有危险性,秉持着既重视又要谨慎的心态,摸着石子过河。1979年,国家体委首先委托浙江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进行对抗性武术的试点训练,同年5月在南宁的观摩会上作了首场汇报表演,散打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这个时候,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的摔跤教练梅惠志,常带着一帮人练习拳击及类似散打的自由搏击项目,在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和中国式摔跤教练李宝如帮助下创办散打队。

  经过多年探索,官方的武术人士吸收西方现代体育和搏击运动的很多元素,终于建立起一套散打运动体系(也即锦标赛体系),但传统武术套路的竞赛机制仍保留下来。

  此时,民间的传统武术在武侠文艺推动下,也蓬勃发展,分歧就此产生。民间武师认为官方的套路武术是花拳绣腿,还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只不过是拳击加条腿外带个摔跤,多抱以藐视之情。

  1980年代,官方在探索期,也常举办一些试验性比武,同意民间拳师们上台与散打运动员较量。梅惠志本人就有颇多这种经历。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散打试验赛,民间拳师跃跃欲试,上百人来自八卦、形意、太极等各拳种。但是,即便是当中最强健的民间拳师,仍与散打运动员有巨大差距,进入半决赛时,剩下的都是散打运动员。

  1980年代中期,梅惠志又带领队员赴河南嵩山、湖北武当参加擂台赛,来的民间高手更是琳琅满目,很多身着奇装异服,有扮成行者武松样的,有扮成道士样的。还有人当场表演绝活,譬如一掌把钉子从木板里拍出来。但比武的结果同样令人沮丧,经常是开场前,对方架式十分漂亮,开打后,三拳两脚即被散打运动员击下台。

  有武师认为,戴着拳套限制了功力的发挥,梅惠志安排他们与队里的小队员比试,并叮嘱队员,只能打赢,不能打伤对方,意即不能下狠手,但民间高手们仍然很快败下阵来。

  梅惠志认为,封闭和过多仪式化的无用动作,导致花哨的传统武术很难与不好看但实用的散打抗衡:

传统武术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对方怎么打你,你怎么防守的说招说手,平时实战训练水平很低。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得先做一个云手,这样动作好看,可对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种讲究什么螺旋力、三角力,每种都有几十种用法,说什么可以将人转着打飞,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同他们交流时,也就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输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没有什么神秘的。

  到1990年代,这种比武越来越少,一是官方散打体系应付锦标赛已忙活不过来,二是民间武师们从事招生开馆,有更多挣钱的事务,一般他们对散打的不屑和批评,都改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虽然实战中,全国各地的散打队伍都一致认为,他们遇见的民间武林高手完全不堪一击,但民间武林人士愿上擂台一雪羞辱者极少,说辞形形色色,譬如说比赛规则不许击裆、挖眼、咬人,所以不愿上擂台;有说不能签生死状,所以不愿实战;有说真正高人淡泊名利,隐匿于深山野林;有说绝技已经失传。同时,民间传统武术界自身还有各门派之间及内家拳和外家拳之间长期激烈笔战。

  专业人士认为,如擂台允许挖眼击裆,就不是武术了,因为已无可言,而是打野架,假如规则允许的话,经过专业训练的散打选手肯定比民间人士更加迅捷凶悍。规则更多的是保护弱者,而非强者。

  一些曾向民间武术世家讨教学习过的职业散打人士认为,由于缺乏现代生理学常识,民间传统武术不但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而且往往还保留了不少无用甚至错误的观念,譬如各门派普遍强调站马步的功夫,实际却毫无用处,而且若真练马步功夫,扛杠铃深蹲更有效果。

  对一些特别的神功绝技,譬如睡钉板、拍砖头、顶石碑之类,梅惠志特意还澄清道,这些只能说是江湖杂耍,而不是武术。这些我以前都练过,一方面是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些物理道理在里头,知道了就不玄乎。

  梅惠志1980年代带着弟子出国去开眼界时,也曾闹过笑话。因为大陆散打的锦标赛机制并非职业比赛制,强调严格的保护性,戴着厚厚的护具。结果他们背着护具出去交流时,遭人耻笑。梅惠志才发现,原来人家已经发展到只穿一条短裤搏击的地步,他于是冒着被上面责怪的风险,私自让队员们脱去护具,与外国选手交战。

  最初的出国比武,其结果自然是比较青涩的,不过这也导致了北京队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屡屡夺冠。

  散打兴起还有另外一些推动因素,像香港富商霍英东,是武术爱好者世家出身。1980年初,见泰拳和拳击风行,鲜见中国人上台与之抗衡,心里吞不下这口气,便跑到北京来与官方联络,要寻觅高手去为国争光,他多年来为此花费巨资,贡献颇大。

  【追寻传统武术之旅】

  就像中国有中医,印度有印度医,阿拉伯有天方医一样,武术也并非中国独有,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格斗类传统。但是,多数民族的传统武术都存在着漠视技击,较注重仪式与文化,表演特色较为突出的特点。如印度传统武术卡拉瑞帕雅图,巴西的卡波拉,锡克人的盖塔卡,拉美黑人武术踢瑞瑞卡

  相对而言,由于日本古代有武士制度,欧洲有骑士制度(更早的希腊罗马有尚武好勇传统,其拳击和斗兽极其残酷),有着一个长期以习武、作战为生的阶层,制度也提供了合法的定期比武机会,其武术的技击色彩更为突出,所以,欧洲和日本成为现代各种格斗术的发源地和推动力。

  近现代,泰拳在官方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多年改良,去除奇怪无效的招式,大力引进西方拳击的技法、规则和训练方式,再加以泰化,成为世界上最盛行的武术之一,被各种流派所借鉴模仿,也对自由搏击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而中国武术,则由于在中国独特历史中演进出各种复杂神秘的门派,使得民间武术家们花在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招牌性动作和仪式的心思更多,其表演特征更为强烈或许这是中国功夫片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

  若把中国民间各门派的宣传资料浏览一下,可发现不少共同特色:

  1、一般都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有些门派的祖师爷还是古代著名的皇帝,但在正史中无法证实;

  2、有着像超人一样无敌的师祖或师父的传奇故事,如曾击败过诸多来历不可考的外国拳王、元首保镖;

  3、都号称从未遇到对手,从未输过;

  4、都缺乏实战的影像资料和权威报道;

  5、现实生活中的掌门或高人,几乎从不出手实战;

  6、越是古代越有高手,绝技越多,越厉害。

  而这些恰恰又与现代的常识相悖,现代观念认为,总体而言,人类是越来越先进,而非今不如古;只有经过专业化体系下产生的事物,才能是最优秀的;一种事物要不断经过竞争交流,才能日益提升其质量,闭门造车的结果正好相反;一种事物要使人相信,得拿出经得起质疑检验的证据。

  怀着对中国文化热爱的情结,民间层面,对传统武术实战价值的追寻一直没有终止。但迄今,追寻者到最后都饱含着失望与沮丧退去。

 1980年代之后,对传统武术反思最猛烈,也最知名的人物是天津传统武术家赵道新。这位生于1908年的老人自幼习武,一生与很多武术名家有渊源。正在全国习武热高峰期,接受《精武》杂志访谈时,他直言传统武术基本不存在技击性,痛陈诸多武术界弊端,指责谈玄论道、门户之争,曾引起极大震动。

  据《南京晨报》报道,《武魂》杂志主编魏珉,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走遍名山古刹,寻访传说中的高人。他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著名门派掌门人,其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该杂志副主编还谈到,武侠文化中有个错误观念,越是古老理论越有价值,越是岁数大的武术家功力越深,其实这是不对的。现代人在科技、营养、天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远远超过古人,为什么在武术理论和实战方面就一定低于古人呢?这是说不通的。只要中国武术加强科学研究,打破保守,多与国外交流,还是会有突破的。

  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刘普雷副主任,自小习武,多年来从事武术研究工作,亲身参与了散打运动的建设发展过程。他说:民间那些所谓高人,甭管之前招式多花哨,一上擂台就是王八拳、窝心腿。

  早些年,一位富商心有不甘,就是想亲眼看见符合自己想像的传统武术实战,花费巨资打造人才,招收了很多小孩秘密训练。

  他找刘普雷咨询时,刘劝他还是放弃得了,但对方很执着。在训练完毕,内部进行演练拍摄时,对方看了录像,痛心地表示:算了,别拿出去了,丢不起这个人。这个计划最后作罢。(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