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武术是真是假  (1)

中国武术是真是假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凤凰周刊    点击数:7105


 

如今的武术究竟是什么,影视剧的道具?中华文明的象征?本期《夜夜谈》邀请成龙、洪金宝的七小福同门金彤做客,共同透视后现代武林

总的说,武术没你想的那么牛逼,也没你想的那么不堪。她给了中国人不下十年的荣耀、也承载了过多的文化使命。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盖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么?能代表中国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职业散打运动员,还是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人士?

 

  虽然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组织的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大获全胜,但散打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真正认可。因为散打看上去与传说中的中国武术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

  散打在大陆从1979年开始发展,只有30年历史,一直被很多民间传统武术人士鄙视,认为这是拳击加个腿,不是中国武术。其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是把传统武术当作中国武术。人们观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是传说中的民间武术高手。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经年不断加工创造,有多少是神话,多少是现实,从来就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一段影像开启的论战】

 

  1953年,澳门,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

  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决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描述中常用的词。

  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面倒的耻笑。

  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这个影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网络上引发近几年对中国武术的反思和大论战。以前在专业界有过多次论战,但这次不同,它波及了普通网友。

  不少反思的武术迷,自称是从看了这个影像之后开始转变的,此后大量搜求资料,寻求证据。而在论战中,这段影像几乎每次都会被提到。

  传统中国武术,远远不是传说和想象中的那样神乎其技。这个结论,特别容易戳到国人的痛处,伤到自尊心,人们觉得最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的特长,居然不是想像的那样。

  就像当年的天朝上国见识到夷狄的坚船利炮,人们对这个残酷事实,本能地持以强烈排斥,虽拿不出有力证据驳斥,但内心仍持有莫名的优越感。

 

  【从不入流国粹

  虽然今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时喜欢用源远流长来形容,但历史上,无论是武术还是习武者,都长期在中国社会没有什么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地位获得尊崇,但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中,武术、技击为主流的士大夫社会所不屑,习者多为农民、郎中、艺人,即为不入流

  武术和习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识阶层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杀敌立功之人的乱世,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们也压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手,历史上真正的习武者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对当时前来投效的所谓少林高僧一类人印象极差,认为他们根本不堪用,后来仿效戚继光练兵的曾国藩,同样对这种人敬而远之。

  不过,中外民间自古皆有侠士情结,武侠文艺在古代中国民间同样备受欢迎。退役军官回乡教人练拳,民间习武者从军或卖艺,均对武术传播能起到作用。

  明清交替,很多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吸引更多农民信众,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各种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在体育界和官方,从民间社会中发掘传统武术价值的尝试,早在民国就开始了。

  民国建立,汉民族主义大兴,国粹被纷纷挖掘。而结社集会的自由与新闻自由,使得以前只能在民间底层徘徊的武侠文化和拳师们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神奇故事通过媒体广为传播。

  清末至民国中前期,著名的武术家几乎都来自农村,其中很多人从军、参政,这使得后来武术被定为国术并建立起中央国术馆。风气所及,此后中国各地、各党派的军队都有了练拳的习惯。

  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民间武术门派蜂起,门派体系与传奇故事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这个格局除大陆中共建政的前30年外,在全球华人地区均延续下来。

  国民党人对武术的重视,常人难以想见。他们认为推广武术可强民强国,培养军事人才。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早期的教师有著名武师霍元甲、刘振声等人。

  精武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摒弃门户之见,整合中国武术。孙中山曾光临过它的六周年纪念活动,在10周年时亲题尚武精神牌匾赠送,并担任过名誉会长。

  19283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教材。

  当年年底的10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东南西北各路民间高人汇聚一堂,刀枪相见,拳来脚往。除了规定的人体柔弱部位不得击打之外,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因此诞生了很多武术名人。蔡元培、李烈钧、于右任等担当主委,冯玉祥以理事会长名义前来颁奖。

  这应是中国首次公开的最大型比武,直到今天,一直为诸多武林人士怀念,称为武术的黄金时代,那是最真实最精彩的传统武术实战,但可惜无影像资料被发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国人逐渐接触到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碰撞因此开始,它直接引起土洋体育之争。今天武术界和中医界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居然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相似。但武术被质疑的烈度与层次,在民国比今日更甚。

  范振兴、吴志青、苏桓东等人著书撰文发起质疑,如《我对国术之所见》、《科学化的国术》、《国术是什么》。他们认为,所谓国术,存在着托名祖传,自炫其能盲目崇古默守因袭的陋习,好多修习方式不符合科学的体育训练,他们喊出国术科学化的口号。

  他们还指出,要运用严肃的史学方式梳理武术历史,还原其本来面目,去除神话和传奇,武术要受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洗礼,反对阴阳五行丹田运气之类的说法。

 【海峡两岸的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