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内家拳的整劲与发劲

内家拳的整劲与发劲

作者:佚名    转贴自:武术网    点击数:3466


以太极、八卦、形意等为代表的内家拳都主张发整劲。

这此三拳的拳谱中就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

所谓整劲,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独特的发力技巧,是最节省体力的方法,是身体高度统一和身体高度协调的结果。就是发力时,人体在高度协调,使这种来自全身的力量毫无减损地通过各个部位,再由某一点发出,而不是单一的局部发力。

 

以下引用马原年《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我的老师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可放下一个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绝不能僵。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气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臀,但我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丹田发出至命门穴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闾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之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羸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的运行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