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大道至简的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大道至简的形意拳桩功——三体式

作者:袁林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597


《武魂》总第207期刊登了牟俊先生的《大道至简的形意拳桩功——三体式》一文,作者以自己数十年的心得体会,阐述了形意拳修炼的部分真谛。笔者亦为形意拳习练者,本支为李存义、傅剑秋所传之中正劲一脉,在如何指导初习者习练站桩功的问题上,与牟先生的观点有所不同,现写出,以做探讨。
   
在形意拳的练法上,存在着二种不同的练法,有武艺和道艺之分。武艺的练法:架子工整,清浊气不分,利用呼吸之气向下压于丹田发出劲力,或偏架的练法,以腰胯带动发出偏劲的练法。道艺的练法;以阴阳学说为根本,养气时固本培元、五心朝元,行气时蓄神敛气,节节贯穿,以气运身时,气腾脊骨,腾龙搜骨,是以气催力时劲由脊发的中正劲的练法。
   
站桩功是初入门学形意拳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于基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指导,不可强求站桩的三体式就是培养打人的整劲和挨打的整劲的。牟先生在对站桩功的阐述中,混淆了行拳走劲后的三体式先后程序,加入了自己在行拳走劲后所得到的体悟和作用,而把这些放到初学站桩功法中去教人,就是享高深的知识。去教一个刚入学的人,高深的知识当然比基本矢口识深奥百倍,但是,没有基础就根本不可能有高深,若用此种方法去教人,学不好那是小事,如果真的想认真的去练的话,那将会得到一时之勇,慢慢会出现反作用自残身体,甚至疾病抱身的恶果。要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其实至简至易,只要拿出自己刚入门学站桩功时,师父用什么方法教自己练站桩功的过程就行了。绝不可以拿出自己目前的水平去教人。善于教人者,在教人站桩功时,只能按照站桩功的口诀、要求、尺寸去引导学拳者。所谓大道至简至易,是建立在首先明白其真正的内涵、口诀、要求、尺寸的基础上的,不可能至简至易到简简单单地这么一站就都明白了。

   
笔者认为,练形意拳站桩三体式主要练脊梁骨,脊骨在人体中起到一个大粱的作用,脊骨在拳术或运动中既有缓冲震荡,受重压,力由脊发,支持劲力的功能,又是尾闾中正气贯顶平衡内外的稳定,起到核心的作用。牟先生要求在站桩中,上身必须彻底放松,做到含胸拔背,虚胸实腹,命门要做到后凸,这样就形成了身弓。此种要求有违形意拳的宗旨,而起到了反作用,人为地使腰后凸,造成了障碍,阻挡了行气走劲中劲由足底生,谷道内提,气腾脊骨劲气的通道。
   
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都以化去拙力,复归自然为要旨,无论任何站桩功或以意行拳,以气运身,以气催力的练法,都要在意的引导下去掉僵滞之力,以后天返先天,复归本来先天自然劲力,所以牟先生提出入门功夫前手尽量外撑……拧裹下压塌住劲的练法,不可能化去僵滞之拙力,反而增加僵滞之拙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此种站桩功法是有害无益的。
   
拳术以一胆二力三巧而有用。形意拳首先要练精化气、培补元气,改变人的气质,再通过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国九转是一式的练法,而获得元气足,胆气足,气力足,内外一致的整体劲力:站桩功外形的框架结构合理地形成,是内在炼精化气、培补元气的关键所在!外不顺,则内不应:首先,站*三体式基本样子的架子,从上到下逐个调整协、调,先从松肩垂肘化去上肢拙力开始,再正脊垂臀,化去身上的拙力,后腰松胯塌下涌泉,化去下肢的拙力,就有了坐意,然后三尖相照等,上中下三体合为一体,忘却呼吸,让其自然呼吸,不可求气,求气则滞,不能归子丹田,不可求劲九,求劲力则气滞血凝初时的三体式是毛坯,之后要经过逐一协调再连成整体精雕细琢的过程,逐步才能显出它的真正面目,这就是大道至简至易的道理:在站桩时只要心与意台就能心定神敛,神气就无耗散之危,神聚气敛归于丹田,培补先天之元气,这就是百日形意练精化气站桩功法。站桩时无思无虑,似松非松,松而不懈,似紧非紧,紧而不僵,丹田之气似有非有,空而不空,不空则空的体悟就练成了  以意行拳时节节贯穿,意在蓄气蓄劲,一拳紧一拳,以气运身,圆活滚动拧裹,腾龙搜骨越拧越紧,好似卷炮杖一样,越卷越紧,以气催力时才能崩炸出强大的威力;在运用时无畏拳打脚踢。碰到触点时滚动拧裹,硬打硬进无遮拦。
     
为了便于读者弄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层道理在拳术中的运用,根据师传和本人的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心与意合
   
心静意合神内敛,松肩垂肘去拙力,正脊垂臀内外连,腰松胯塌下盘稳,先天亏损后天补,神聚气敛归丹田,五心朝元补元气,练精化气站桩功。
   
意与气合
   
以意行气内劲生,四梢五行齐上阵,脱胎换骨内壮功,腾龙搜骨气透骨,内提谷道神贯顶,抻筋拔骨气腾脊,蓄气蓄劲弓张满,练气化神周天功。
   
气与力合
   
以气催力崩炸声,阴跻脉动百脉动,翻江倒海似浪涌,脱胎神化疾如风,鹰熊相合力倍增,六合吞吐出奇功,三回九转是一式,练神还虚复自然。
   
(武魂)编后:武术教学,归根到底是个身心实践的过程,而要把这个过程完整、全息、持续地表述出来,仅凭文字的有限作用,其实是不可能的,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强调一点,忽略其余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弥补的办法,只能是尽可能地多几个看问题的点,而绝对不能一点论。编者以为,只要是严肃的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写出的文章,都应该是他心血和实践的结晶,都应该有他认可的道理。作为读者,如果善于从某一篇即使被认为有些片面或比较片面的文章中,挖掘出合理的成分,看问题的点就会多一些。因此,武术教学需要讨论,需要有不同的意见,它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地全面一些。